行业资讯

industry-news

美国心脏协会发布“双心共识”


发布时间:2021-02-06      浏览次数:2389


美国心脏协会发布“双心共识”


2021年1月2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心理健康、幸福感与心身关系”的文章,总结了迄今为止医疗界关于心理健康、心血管健康与疾病之间关系的认知,并提出了筛选心血管患者和改善其心理状态的简单步骤。

这期公众号,我们团队将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心理健康、心血管健康与疾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心理健康对CVD有积极作用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非常擅长治疗“疾病”,但通常不擅长治疗“患者”。我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特定的疾病状态,而不是病人本身。以往,人们对心理健康及其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关注较少。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助于缓解心血管疾病的进展(CVD),还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心理健康对CVD具有积极作用。

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WTO)将“心理健康”(mentalhealth)定义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应对生活中常见的压力,富有成效地工作,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消极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消极的心理包括抑郁、慢性压力、焦虑、愤怒、悲观和对当前生活的不满等。


长期经受压力或是生活压力过大的健康人、抑郁症患者、悲观人群都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


童年时期的某些应激经历也会对日后心血管健康问题产生很大的影响。


长期的愤怒和敌意会加快心血管疾病的进程。


焦虑是高血压、过度肥胖和吸烟的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的风险和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


?小结:心理压力、精神创伤、愤怒、敌意以及心理健康障碍对心血管健康存在潜在的不利影响。




积极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积极的心理包括乐观、有目标、感恩、韧性、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等。


研究发现乐观的人常常会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健康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睡眠,不吸烟,会参加较多的体力活动。


乐观的心态可降低的CVD风险,降低中风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全因死亡率,还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再住院的风险。


有目标感的人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少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死亡风险。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快乐的人具有好的食欲和睡眠质量。因此,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更低。


正念是冥想的一种形式。练习正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降低CVD的患病风险。



?小结: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降低CVD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独立因素,在改善心血管健康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心理健康和CVD的联系




心理因素可能通过直接的生物学改变影响心脏健康,也可以通过影响行为和危险因素来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01

生物过程

心理因素可引起特定生物学改变,与心血管健康有关。比如,愤怒和敌意可使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加剧。


大多心理问题(如愤怒、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和下游的级联反应,增加发生CVD的风险。


精神压力与心理问题(如抑郁)并存可诱发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会刺激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增加心肌需氧量,加重心肌缺血,增加心律不齐、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风险。


慢性心理应激可通过生物学机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时间的心理困扰会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血脂异常、血糖控制不佳、炎性和免疫功能异常。长期持续的心理问题会导致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心率变异性下降,加重动脉硬化和内皮功能障碍。


?小结消极心理因素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幸福感增加可使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降低


02

行为和社会心理过程


消极的心理因素(包括抑郁、焦虑和压力等)会对日常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如吸烟、体力差、不健康饮食以及超重或肥胖,这些生活方式因素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积极的心理状态可能有更健康的行为,从而降低CVD风险。


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会影响药物依从性,也会影响心脏康复的依从性。






精神疾病或症状的干预



01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特别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心梗的发生率。



02

心理治疗/护理管理


心理治疗、护理管理在改善心血管事件的作用上效果尚不明显。相关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




促进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




01

心理治疗和压力管理方案


一项临床试验,研究了过去12个月因心肌梗死而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而住院的患者,发现接受为期1年的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复发率降低了41%。相比之下,其他措施(如护理干预、心理干预等)在1年内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心脏结局无差异。


02

积极心理学


当前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干预在1年内对血压没有明显作用。


03

冥想和正念训练


冥想可以减少心理困扰,提高戒烟率,适度降低血压。


04

小结


一些心理治疗或社会干预方案对高风险CVD患者有积极的作用。




临床实践意义



一线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如:患者健康问卷-2、广义焦虑障碍问卷-2。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日常问题来评估。



除了按照指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外,临床医生还可以开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冥想训练或其他对精神健康和心血管有益处的自我保健服务。尽管在繁杂的临床就诊过程中,这些可能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可以减少药物依从性差、自我护理困难等问题,使患者有更好的依从性、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心脏健康。




未来研究



将来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来更好地了解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心理健康因素使患者处于最大风险、消极的心理健康引起CVD的致病机制、积极的心理健康改善CVD结局的机制以及哪些心理干预是最有效的。未来的研究不仅包括高质量的观察性研究,还应包括有合适对照组的情况下进行的随机干预试验。




结论



根据当前的研究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量数据表明,心理健康与CVD和风险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可能与CVD的生物学过程和行为有因果关系;采用心理健康的相关干预措施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临床医生可以对患者使用简单的筛查方法来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在评估和管理已确诊的CVD患者或有CVD风险的高危人群时,建议关注和评估心理问题。




全文总结



CVD不应被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应被视为心理、心脏和身体相互关联的整体的一部分。积极和消极的心理状态都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和疾病的预后。健康和幸福不仅涉及身体因素,还涉及心理因素。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当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心身兼顾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