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23 浏览次数:884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定义为持续时间长,一般进展缓慢且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据统计,2016年全球慢性病死亡人数约为4055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71.3%。中国慢性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运动训练是促进慢病康复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干预方式常受到患者病情和依从性的限制。因此寻找更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已成为临床实践中噬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全身振动训练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在慢性病康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其成本效益也得到了证实。本文对全身振动训练在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型肺疾病人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归纳,以期为全身振动训练的临床及社区推广提供实践借鉴与理论依据。
全身振动训练能够改善糖代谢与液体控制、保护机体细胞。当患者进行训练时,身体会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从而导致血糖下降。一项Meta分析,大于12周的全身振动训练干预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且改善了患者的体质量、体脂率、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等指标。在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的康复中,全身振动训练也显示出了积极作用。
NO.2
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定期运动训练对改善COPD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因此,2017年《慢性阻塞型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中将运动训练作为疾病管理的基石。
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COPD患者的活动性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其对肌肉功能和肌肉质量的改善也使COPD人群获益良多。
Spielmanns等,将29名COPD患者随机分2组,观察组采用每周2次,共3个月的低频(频率6 - 10HZ,振幅4 -6 mm)全身振动训练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训练,结果显示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提高,6 min步行距离平均增加了105 m,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15 m).
Gloeckt等认为在康复训练中加入全身振动训练不会增加COPD患者的心肺压力,这也为WBV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提供了重要证据。Lage等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中(观察组为COPD患者,对照组为健康成年人,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共6次,每次30 s的高频(频率35 HZ,振幅2 mm)全身振动训练干预。结果发现,观察组的血浆白细胞介素-10(IC-10)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似,这说明短时全身振动训练干预能够改变COPD患者血液中抗炎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
NO.3
小结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中明确指出,应加强体医融合,建立和改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和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无全身振动训练的临床指南发布,对于全身振动训练康复治疗的最佳振动参数与训练方案的选择尚不统一,不同类型的设备和参数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尚不确定。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 建议增加高质量, 大样本, 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针对不同慢性病人群、性别、年龄段、作用机制以及长远影响等进一步深入探究,探讨具体疾病的最佳全身振动训练方案。
振动训练仪是基于人体行走的步态而设计的左右交替倾斜运动模式的设备。可以引起两侧骨盆的交替倾斜同行走时骨盆交替倾斜的变换模式相似,而且速度更快。因此,腿部和躯干的所有肌群都依次左右交替做出反应,抵消节奏性的左右交替运动。
随着左右振动频率的增加,用于抵消的肌肉收缩方式也相应改变。当振动频率达到 12Hz 以上时,肌肉开始由自主收缩转为生理性牵张反射,这种牵张反射的收缩运动能更好地锻炼肌肉间的协调性,激活从下肢远端到躯干的所有肌群,使得全身尤其是腿部的血液循环显著增加,同时还可促进新陈代谢。
可调节不同的频率、振幅、姿势,通过肌肉的牵张反射训练人的各个部位肌肉力量、肌肉功能和平衡协调性等。
Y-V2 振动训练仪--一体式
一体式振动训练仪是肌肉功能训练的专业医用振动训练设备,可为不同年龄、不同适应症、不同康复阶段的患者提供最佳肌肉功能训练。
Y-V3 振动训练仪--分离式
分离式振动训练仪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训练和治疗,同时也更便于医生操作。
Y-V4 振动训练仪--起立床式(成人款)
起立床式振动训练仪为无法独自站立的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进行有效的振动训练和治疗。
Y-V5 振动训练仪--起立床式(儿童款)
起立床式振动训练仪为无法独自站立的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进行有效的振动训练和治疗。
三维骨盆矫正修复系统
1.用户管理
2.评估测试
3.运动处方的选择
4.患者训练
5.报告打印
成人振动教练系统
1.强大的动作指导库
2.多维度动作指导
3.训练过程,参数可调
儿童振动教练系统
振动哑铃